他们头戴燕尾帽,身着白衣。战争岁月,他们在夜色下提灯而行,为伤员点亮生命之光;和平年代,他们在病房里兢兢业业,为患者康复日夜值守。他们被称为白衣天使,今天是属于他们的节日。
(资料图)
清晨5点,多数人仍沉浸在甜美梦乡,通化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的护士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此时,透析室门外七八个患者正在做着治疗前的准备。“透析时,患者的干体重很重要,我们要根据患者血压的高低综合判断要超滤多少。”护士长张录燕一边记录着数值,一边叮嘱患者注意事项。
这间血透室是二十年前张录燕外出学习归来后建成的,自运行之日起,从未因意外情况临时“打烊”。在这里,有的患者一来就是十几年,每周三次透析让他们彼此犹如亲人般熟悉。
透析的过程中,护士们有时会跟患者聊聊家常,询问身体状况。张录燕说,看到患者的身体状态良好,是他们最欣慰的事。“我的患者是单双号透析,一周必须透三次,星期天还得消毒。每位患者有四个小时的治疗时间,半个小时的冲管儿时间,我们一天要做3波,有100多位患者。”
大约半小时后,第一批接受透析的患者已经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但护理工作还在进行。张录燕说,患者透析期间,她们要随时注意观察情况,并定时测量血压。“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永远在做。我这一共有21个护士,每天要做的事特别多,包括帮患者买饭、喂饭。”
“我们这其实是一个很沉重的科室,很多患者要终身和我们打交道。我们在努力提升患者的就医感受。让患者真正接纳、理解我们。”一天156人,36台机器从早6点到晚9点,一周6天满负荷运转,张录燕和透析室的护士们精心守护着患者的“生命线”。
张录燕把这间透析室比喻成一个大家庭,有汗水、有辛劳、有委屈却没有怨言和退缩。二十年如一日的真诚付出赢得了所有患者的尊重与认可。“患者给我们编织了一个‘家’字;给我们送锦旗;到春节了用大红纸写感谢信。看到这些我就觉得还得好好做。”
国际护士节
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倡导、继承和弘扬她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将每年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在这一天,让我们对所有白衣天使道一声“节日快乐”!
120急救车驶入院区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脑卒中急救通道主管护师刘银章已经和同事们在急诊守候。“120的医务人员可以把信息直接传达到卒中中心的绿色通道,我们会第一时间在急诊等候。患者入院后,我们会第一时间来到患者身边,先初步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当发现患者适合进入绿色通道,我们会直接启动绿色通道,做到无缝衔接。”
这样的抢救过程每天都在绿色通道上演,已然成为了他的工作日常。刘银章说,每天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大概有十几例,快而不乱地跑起来是他们在工作中的常态。
刘银章今年36岁,从事护理工作已经有15个年头。儿时便对医院里的工作人员有着崇拜与向往,长大后,他如愿考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习护理专业。
可真正走进、了解后,刘银章发现,护理远不止印象中的打针、换药那么简单。“从上学开始直到真正走向临床前,我们要学习很多基础的理论知识,包括各种疾病的病理学,生理学,康复学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还要进行严格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毕业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刘银章成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一干就是十年。“当患者特别危重的时候,我们用最专业的知识、最精心的护理24小时不间断地陪护在他身边,和医生共同合作。当患者从危中症转出到普通病房,最终他康复回家的时候,我们觉得不管付出再多的辛苦,也都值得。”
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2018年,刘银章被调到脑卒中中心,成为急救“绿色通道”上的专职护理人员。他说,在这里,对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脑卒中的患者在发病早期每一分钟他可能就有大量的脑细胞在死亡,急救的时间就可能关系到他将来愈后的生活质量。我们愿意拼尽全力为患者抢得那每分每秒的时间。”
从业十余载,刘银章觉得选择护理工作的男同胞越来越多,患者和家属对男护士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资深男护士,他为自己的职业感到无比骄傲。“我在这个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奋斗一生,我都不会觉得乏味。我也想在我的职业生涯里能救治更多的患者,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早日摆脱病痛,恢复健康生活。”
记者:赵孟秋 林彦余
编辑:果味
吉林广播电视台 | 吉林大喇叭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消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